电机学(上)

时间:2015-12-11浏览:3249

《电机学(上)》教学大纲

课程代码

16022091

课程名称

电机学(上)

Electrical   Machines (I)

课程性质

电机学课程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。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、概念多、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。

学分/学时

3学分 / 课内48学时,实验16学时

开课学期

二(3

开课单位

电气工程学院

适用专业

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

教学语言

演示文稿、讲解、作业、试卷和术语均采用中文

先修课程

高等数学、大学物理、电路基础

后续课程

电机学(下)

教材及参考书

²胡敏强等. 电机学(第三版). 中国电力出版社,2014.7

²Giorgio Rizzoni.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electrical   engineering (Fourth Edition).The MCGraw-Hill companies, Inc. 2003

课程简介

《电机学》是电气工程类专业的专业主干课。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强、概念多、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。通过本课程学习,使学生获得电机的基本理论知识、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,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考核方式

²平时成绩(含作业、上课)10%

²实验成绩15%

²期末考试75%

实验教学

实验教学(16学时)与课程同步进行,实验内容与课程相衔接。详见《电机学(上)实验课程教学大纲》。

专业培养能力

1.工程知识:具有从事电气工程专业所需数学、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和管理知识;掌握电气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,具有较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;了解电气类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;能够将数学、自然科学、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。

2.问题分析:能够应用数学、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,识别、表达、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,以获得有效结论。

3.设计/开发解决方案: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,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、单元(部件)或工艺流程,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,考虑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、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。

4.研究: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,包括设计实验、分析与解释数据、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。

6.工程与社会:了解与电气类专业相关行业的生产、设计、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方针、政策和法津、法规;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,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、健康、安全、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,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。

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

  

1)  掌握电机学基本知识,初步理解电机与电力系统之间的关系,了解电机及相关电力设备发展过程和前沿技术,培养学生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。[12]

2)  掌握电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,具备电机电磁系统建模的能力。[34]

3)  掌握电机分析基本方法。[46]

教学内容与

学时分配

本课程以变压器、异步电机为研究对象。本课程要求了解电机的基本结构,掌握其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,对电机有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;掌握分析电机的基本方法,能正确建立电动势、磁动势、功率和转矩平衡方程式,能熟练运用复数运算、等效电路、相量图,掌握谐波分析、对称分量法等;正确理解电机中各个磁场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。深入理解电机参数的物理意义并了解其数量概念;学会操作和使用常用电机,掌握电机的基本实验方法,并能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;了解电机不正常运行情况下的物理过程和特点;对电机额定值、发热、冷却和温升等具有较明确的工程概念。理论教学课时48学时,实验8学时,其中:

1.绪论(2学时/课内)

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。了解电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、作用和国内外的发展概况。熟悉和巩固电机中常用的基本电磁定律和铁磁材料特性。

2.变压器(18学时/课内)

基本要求:

(1)了解变压器的基本结构,明确变压器的额定值,了解其用途。

(2)熟练掌握变压器的基本电磁关系。包括:主磁通和漏磁通,磁动势平衡的基本物理概念,基本方程式,归算方法及标幺值的概念与运算,等效电路、相量图。注意基本方程式、相量图和等效电路间的一致性。

(3)熟悉变压器参数的测量方法,运行特性分析方法与计算。

(4)掌握变压器的磁路特点、绕组连接方法和连接组。

(5)了解三次谐波磁通的流通情况及其对运行的影响。

(6)掌握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条件,熟悉并联运行时的负载分配。

(7)掌握三相变压器不对称运行的分析方法。熟悉对称分量法。了解各相序阻抗的物理概念及其测定方法。掌握Yyn变压器单相负载的分析。了解变压器过电流瞬变过程的物理概念。

(8)了解自耦变压器的用途和结构特点,掌握自耦变压器在能量传递过程中的功率关系和分析计算方法。

(9)了解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。

重点

(1)变压器的各种平衡关系,三种分析手段:基本方程式、等效电路和相量图。

(2)变压器绕组的归算原理与计算。

(3)参数测量方法及计算。

(4)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表示与确定。

(5)变压器并联运行的条件与功率分配。

(6)不对称运行的对称分析法:原理,初步分析步骤

  

3.交流电机共同问题(10学时/课内)

基本要求:

(1)掌握旋转电机的基本作用原理。

(2)了解三相交流绕组的构成原则和连接方法,以三相双层绕组为主。

(3)掌握交流绕组电动势的分析和计算方法。了解绕组因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对改善波形的作用。

(4)理解绕组的谐波电动势,了解其削弱方法。

(5)掌握交流绕组磁动势的性质及其表示和分析方法。分清脉动磁动势、圆形磁动势和椭圆性磁动势的区别及相互关系。了解谐波磁动势概念和漏磁通的基本概念。

重点

(1)绕组因数及对交流绕组电动势和磁动势的影响。

(2)不同性质磁场及其产生原理。

4.异步电机(18学时/课内)

基本要求:

(1)了解异步电机的基本结构和运行原理。理解转差率的意义及其与运行状态的关系

(2)熟练掌握三相异步电机的运行原理。熟悉等效电路,着重掌握转子绕组的相数、有效匝数和频率的归算方法。

(3)理解异步电机的参数,掌握参数测量方法和计算。

(4)掌握异步电机的功率平衡与转矩平衡过程,熟练掌握其机械特性和工作特性及其测定。

(5)熟悉异步电机的启动方法,了解常用的调速方法及其制动运行状态。

重点

(1)异步电机的运行原理,等效电路的形成及参数归算和测定方法。

(2)异步电机的电磁转矩概念,转矩-转差率曲线的特点和计算。

(3)异步电机的启动转矩、启动电流的分析。

5.实验(16学时/实验课程)

(1)变压器特性及参数测定

(2)三相变压器的连接组

(3)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特性

(4)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参数测定

  

教学方法

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,辅以课外作业、实验、实习教学以及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于积累等共同实施。在教学组织上,重点以讲授概念、原理、分析过程为主,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。

本课程以电机学工作原理和运行特性为主线,重点讲授变压器、交流电机共同理论、异步电机的基本方法。课程介绍电机学课程的学习方法,根据电机学的特点,将课堂教学与习题、实验、实习等教学环节紧紧相扣,又与网络教学相配合,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学习方法,安排一定学时的习题讲解和答疑。通过实验、实习帮助学生了解电机结构,使理论结合实际。

制定人

及发布时间

黄学良,20156